配资杠杆炒股 人生缘何不快意,只因未读刘禹锡


发布日期:2024-10-15 21:57    点击次数:169

配资杠杆炒股 人生缘何不快意,只因未读刘禹锡

刘禹锡,唐代著名诗人,因为“沉舟侧畔千帆过”“我言秋日胜春朝”等诗句为我们熟知,自古便被称作“诗豪”,后来又被网友戏称作“唐朝鲁迅”“反EMO第一人”……

他一生坎坷,多次遭遇贬谪。自他投身仕途起,便因直言进谏而屡遭排挤,被贬至遥远偏僻的地方长达二十余年。

刘禹锡,《吴郡名贤图传赞》,清顾沅撰,孔继尧绘。

然而,在这些人生的低谷中,刘禹锡并未因逆境而消沉,反而以豁达的心境和深邃的思考,书写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。他的诗作不仅充满了对现实的洞察,更展现了他在逆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。

大起大落

从刘禹锡的两次贬谪说起

百亩庭中半是苔,桃花净尽菜花开。

种桃道士归何处,前度刘郎今又来。

——《再游玄都观》

《再游玄都观》这首七绝作于大和二年,字句并不难解。但第一次读到时,难免会产生很多疑问。玄都观是个什么地方?诗人为何要特意标明“再游”?

玄都观原名通道观,位于长安城南朱雀大街西侧。这个位置不是随便选的,据《类编长安志》载,隋宇文恺设计大兴城时,以六条高坡喻乾卦六爻规划城区,在九二放置宫殿,在九三设立文武百官,而九五贵地非常人能住,特设佛寺兴善寺与道观玄都观于此,两观隔街相望,镇守整座长安城。

那么,为何是“再游”?这要从刘禹锡的两次贬谪说起。第一次是贞元二十一年。这一年,唐德宗驾崩,顺宗登基,而后发动了一系列改革活动,史称“永贞革新”。然而,仅一百多天,就以失败告终,革新党全被贬。作为核心成员的刘禹锡自然也难逃此劫,这就是第一次被贬。

直到十年后,刘禹锡等人终于被朝廷召回。次年春天,他去京郊玄都观赏桃花,写了《再游玄都观》。诗一写好,很快在京城里流传开了。执政者见到后非常生气。这个刘禹锡,老阴阳师了,这是在讽刺我们啊。于是将刚刚回京的刘禹锡再度外放,去偏远州郡当地方官。这就是第二次被贬。

白帝城刘禹锡像

这首诗为什么会触怒当权者呢?诗中后两句说:“玄都观里桃千树,尽是刘郎去后栽。”表面上,只不过是说,玄都观里这些桃花,都是我刘禹锡走后才栽种的,实际上却包含了深意。

千树桃花,指的是自己离开京城这十年里,被提拔上来的政治新贵。这些人投机取巧、结党营私,最终把持朝纲。那些奔走在紫陌红尘里的看花客,则是拜高踩低、趋炎附势之辈。若不是我等忠良被排挤在外,哪有这些小人出头的机会。

刘禹锡:“紫陌红尘拂面来,无人不道看花回”

语气里满是讽刺与轻蔑。执政者看到自然是怀恨在心,要打击报复。果然,刚刚回京,“旋又出牧”,一贬又是十几年。

刘禹锡的人生,可以用四个字形容:大起大落。对于多数人而言,这或许比“终身不遇”还要难以承受。

可命运偏偏要开这样的玩笑,把他送上青云,看够了阳光绚烂,再把他推入漫长的黑暗中。很难想象,需要多大的勇气,才能熬过如此多的起起落落。

百折不挠

刘郎何以两度重来

那么,这位刘郎,到底经历了什么,才能养成这样坚强乐观的个性,有勇气两度重来?

刘禹锡,字梦得。根据他自述,是汉代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。他的父亲、祖父都是小官吏。刘禹锡随父亲到了浙江,在江南山水中度过了青少年时期。

1968年,在河北省保定专区满城县,发掘了埋葬刘胜和王妃窦氏的中山靖王墓。

十九岁前后,刘禹锡游学洛阳、长安,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。仅过了三年,就进士及第。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太子校书,九品,但能出入东宫,接近未来储君,前途光明。

在太子东宫,刘禹锡加入了以太子老师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,并与柳宗元一起成为其中核心人物。他们经常聚在一起,商议国家大事,制定出一套改革时弊、治国强军的办法。万事俱备,只欠一个机会——太子登基。那时,他们便能放手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,重现大唐盛世荣光。

但是,刘禹锡苦苦等来的机会,其实是一个地狱开局。唯一的优势,就是已经登基的唐顺宗对几人特别信任。王叔文等人决定放手一搏,推出了减少税赋、打击藩镇势力、惩治贪官污吏等一系列革新措施,史称“永贞革新”。

《顺宗实录》由韩愈主导编写,肯定了革新集团的政绩,但对于革新集团成员王叔文的为人持否定态度。

因为革新触犯了宦官的利益,很快遭到了反扑。宦官们发动宫廷政变,迫使唐顺宗禅位给太子,称太上皇。此刻距离他登基,才仅仅过去了186天。而他的太上皇也没有当多久,五个月后就驾崩了,甚至没有以皇帝身份过个新年、改个年号。

一朝天子一朝臣,新即位的皇帝很快将刘禹锡、柳宗元等人赶出京城,去当地方官。刘禹锡先是被贬到连州当刺史,还没走去上任呢,又传旨意,再贬朗州司马,打击不可谓不大。不过刘禹锡呢,既不低头,也不沮丧。到朗州后,豪情不改。他的名作《秋词》就写在此地:

自古逢秋悲寂寥,我言秋日胜春朝。

睛空一鹤排云上,便引诗情到碧霄。

——《秋词二首》其一

人们说这首诗的时候,通常说刘禹锡的乐观豁达,然而联系到此诗的背景,可以看出不仅有乐观,还有一种昂扬的斗志:我自有凌云的豪情,不因身在何时、身处何地而改变。

就这样,在朗州蛰伏了十年,刘禹锡终于有了被起用的机会。他回到长安,准备大展拳脚之前,去玄都观看了看花。然后,一句“玄都观里桃千树,尽是刘郎去后栽”,得罪了武元衡等人,第二次被贬。

之后,刘禹锡辗转于连州、夔州、和州等地。直到十三年后才回到长安,再游玄都观,写下了“前度刘郎今又来”的名句。

刘禹锡第二次被贬谪为连州(今广东省连州市)刺史,图为广东清远连州燕喜山刘禹锡纪念馆,来源:南方+

当刘禹锡重新回到玄都观时,武元衡已埋骨成灰,当初围绕在身边趋炎附势之徙,也尽皆散去。落了个“桃花尽净”的结果。唯有诗人熬过了蛮荒岁月,带着一身伤痕重回玄都观,傲然吟出这句诗:“前度刘郎今又来。”

刘禹锡曾自述写这首诗的目的:“再题二十八字,以俟后游。”所谓“后游”,是指后来此地的游人们。可见,他的真正目的不是讽刺已经作古的武元衡,也非炫耀胜利,而是要用这种方式,向后来人显示自己的决心——只要结党营私的当权者还在,他就将与之战斗下去。这两首诗歌,前后跨越二十余年,就像两块无形之碑刻,高立在玄都观上。它们既是刘禹锡的人生节点,又是文人不屈风骨的象征,昭示后来人。

刘禹锡就是这样一个人:一身锋芒,一腔豪气,诗人的心胸,斗士的灵魂。因此,无论他身在何处,都始终保持着乐观与希望,相信当繁华提去、桃花尽净,唯有刘郎,终会重来。

乐观豪迈

刘郎柳郎一种境遇两种活法

刘禹锡一路洒脱,作为诗人,他是一代“诗豪”。作为地方官,他是好官,为民请命,政绩卓著。

作为朋友,刘禹锡则是一个暖男。他曾自学医术,给柳宗元开药方。当白居易感慨自己老了,最近连镜子也懒得照,小字的书也看不清时,刘禹锡则安慰说:“莫道桑榆晚,为霞尚满天。”

哪怕到了人生暮年,刘禹锡还是要把自己活成一道光,不仅自己通亮,还要照亮身边的人。柳宗元和刘禹锡是一生的挚友,才华匹敌,人生开局也极其相似,但结局却截然不同。

柳宗元比刘禹锡小一岁,两人是同榜的进士,之后一起参与永贞革新。革新失败后,柳宗元和刘禹锡一起被贬。十年后,刘禹锡被召回京城,去玄都观看“花千树”的那年,柳宗元也遇赦回京。地皮还没踩热,又遭到武元衡等人排挤,贬到柳州去了。这一次,还是和刘禹锡一起。

两人同时启程,从长安出发奔赴贬所,一路彼此扶持,走到衡阳,才不得不分手。柳宗元专门写了一首诗:

二十年来万事同,今朝岐路忽西东。

皇恩若许归田去,晚岁当为邻舍翁。

——《重别梦得》

二十年间,一同登第、一同被贬,荣辱与共。如今却在岔路口,各奔东西。柳宗元许下了一个愿望:如果有一天,皇恩浩荡允许我们辞官归田,我愿与你在一起,做一对逍遥自在的农舍翁。

然而柳宗元并没有等到这一天。四年后,柳宗元在柳州因病去世,终年四十七岁。

图为位于柳州市静兰路与西江路交汇处的柳宗元雕像,是该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,来源: 柳州市国资委。

直到衡阳分别时那一刻,两人几乎有着一模一样的人生轨迹,真应了柳宗元所说:“二十年来万事同。”但二人又有一点不同,正是这种不同,造成了两人的迥异结局。而这,就是面对逆境时的态度。

相比于刘禹锡而言,柳宗元更容易消沉。在永州期间,他寻山问水,写下了大量山水名篇。但山水虽好,却无法令他忘忧。

十二年贬谪岁月里,柳宗元经历了太多痛苦:母亲去世,女儿夭折,寓所四次失火——每一件,都在侵蚀他的身体,也摧折了他的心气,导致他三十六岁时,已经如一位老人一样。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折磨下,柳宗元身体一天不如一天,最终病逝于“重来”的前一刻。

刘柳是相似的,又是不同的。两人在衡阳一别,也是人生上的诀别,从此两个极其相似的人,走向了不同的人生之路。在荒僻之地,柳宗元燃烧生命化为一篇篇骨气耸立的诗文,可敬可悯;而刘梦得则更值得我们效法——他以乐观豪迈为武器,与命运不断战斗,最终等到了刘郎重来的一天。

编校:曾子芙;审核:丁鹏;核发:霍俊明配资杠杆炒股